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会泽一个被低估的中国铜都
毛泽东主席曾经在《七律·长征》中写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里的乌蒙是指: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会泽,巧家等地,这里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山川相间排列,山区、河谷条块分布。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和政委何长工率领下进驻会泽。
会泽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这里四季不明,夏无酷暑,冬季冷寒,干湿分明,日照时间长。这里“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 属典型的温带高原季风气候。,
地理因素的特异,造就了会泽独特的物产和历史文化,也造就了会泽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会泽铜矿的开采、冶炼、铸币历史至今已有3200多年。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高强轻质的“堂琅铜洗”器物,作为皇宫的盥洗器具和上层人物的陈设摆件已是闻名遐迩。到了明朝,会泽又进入规模化的铸币时期,产铜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现存于会泽江西会馆中的“嘉靖通宝”大铜钱就是例证。冶铜业是引领着会泽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
早在远古青铜时代,东川的铜矿石除满足云南地方需求外,还输出到国内各地,据考证,四川广汉三星堆、河南安阳殷墟部分青铜器的矿料都是来自东川会泽的铜矿。
据专家估算,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其用铜总量达8—10吨,约需100多吨天然铜矿来冶炼,如此巨量天然铜矿在当地是无法获得的,必须仰仗于外地运输。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正耀先生曾对三星堆青铜器进行同位素比值研究,分析一、二号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相同,经过能谱成分分析,其所含铅的比值都在10%—15%之间,应该是大量采用了同一种铜矿料。此后经朱炳泉先生研究,东川铜矿就是这种铅同位素比值非常低的异常铅矿,这些含有高放射性成因的异常铅的青铜器的原料产地可能在滇东北。
近年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采用“化学法”、“发射光谱法”、“燃烧碘量法测定硫”和“硬度计测定法”成功的测定了殷墟妇好墓出土的91件青铜器物的合金成分,结论是:殷朝铸造青铜器的铜矿料来自云南金沙江流域的会泽巧家一带。
综上所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先民们就由:滇东北—巴蜀—中原道路一线逐步开通了---铜运古道,东川的部分铜矿资源输出至四川广汉及河南安阳,成就了巴蜀三星堆和中原殷墟灿烂的青铜文明。被称为“天南铜都”。